RainNot
2022.01.03 17:51
1359
《刻意练习》女生天生数学差吗?
“
《刻意练习》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
好多人对“刻意练习”这个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知道学习某一项技能或想在某个领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就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大部分人虽然知道这个词,但是在学习在培养一项技能的认知上还是会存在偏差性的认识。一般人都会认可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天赋的,比如某些孩子小时候就特别会拉小提琴,都会说他们天赋异禀,在咱们头脑里一个人生下来就具备某一项特质,比绝大多数人都强,对于普通人费半天劲才做到的事情,这些天才们轻而易举的就能做到。
一般人还会认为成功主要是源于努力,即便天赋不如别人,那么只要花的时间更多,更坚持,那么一样可以跟那些天赋特别好的人取得差不多的成就,甚至有可能弯道超车,取得比他更大的成绩。这个逻辑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理论认为任何一项技能、一项专长,只要投入的时间达到一万小时的长度,那么必然就会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专家。所以这个理论背后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脚踏实地,好好的努力。到底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后天一万小时的积累更重要呢?《刻意练习》就用很多科学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人真正具备超越别人的天赋,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一万小时理论”也有问题,训练和学习的时间长短跟取得成果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个叫安德斯·艾利克森,另一个叫罗伯特·普尔。这两位作者的学术背景不太一样,艾利克斯是一个心理学家,而普尔是一个科学家。所以这本书里设计科学实验的部分由科学家来提供,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实验的部分就由心理学家来写。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于用一种科学的视野解构了一个人要学习一项新东西和新技能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理解了过程,然后再对应着去做一些干涉调整,肯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天赋到底是什么?天赋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语言天赋、音乐表演天赋、舞蹈的天赋等,这些所谓的天赋,归根结底都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假如真的有天赋存在,就可以做一个推论:某个人如果在某一项天赋上特别的出众,那么控制天赋的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应该跟一般人不一样。
因为只有天生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跟别人不一样,才能证明天赋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训练的。为了验证天赋是不是存在,可以去研究一下大脑皮层。小时候听说有人曾经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做成了切片,结果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只开发了5%左右,这个故事是想证明人的大脑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得要有潜力的多。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人的大脑不可能只开发5%。真正比较严肃的科学,对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爱因斯坦大脑顶下小叶部位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而顶下小叶里面有很多大脑灰质的。
爱因斯坦的顶下小叶比较大就意味着他有更多的大脑灰质,大脑灰质里面有很多神经元。人体主要是靠神经和神经元来传递信号,所以爱恩斯坦大脑传递信号的效率更高。这个结论让好多人坚定地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在物理上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主要原因就是他的顶下小叶有更多的灰质。但是后来又有科学家做实验发现,一般数学家的大脑顶下小叶的部位灰质也很多,那为什么唯独爱因斯坦会取得划时代的成绩呢?这时有人开始怀疑爱因斯坦的顶下小叶部位并不是天生这么大,而是跟其他的数学家一样,是因为天天要做各种运算、各种思考,才导致这个人群的顶下小叶部位变得特别大。
科学家又继续研究了好多其他的行业,比如飞行员、音乐人的大脑皮层,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也就是不同的行业对应着某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可能由大脑的某个区域来控制,这块区域最终也出现了跟一般人不一样的特征。好多人就下结论:所谓的天才好像不是天生的,只是职业需要某些素养和技能,而这些素养和技能造成了大脑层面发生一些变化,一般人会认为大脑发育成熟了之后就不再变化了。这两个例子只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有可能的,比如数学家的顶下小叶灰质特别多,有可能是因为数学行业锻炼了大脑的这个部位,同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数学这个职业把这帮部位特别大的人挑选出来了,而这个部位特别小的人是当不了数学家的。
《黑天鹅》里的“幸存者偏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排除这种可能性才能真正地得出结论:后天工作环境导致大脑内部发生一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研究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跟一般人大脑有什么区别?样本选的是英国伦敦的司机,伦敦的街道弯弯曲曲,街道的命名方式也很奇葩,旅游的话一般都得打出租车。除了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对路况特别熟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入行考试是世界上最严格也是最难的,它不只考驾车技术,还要求对伦敦的大街小巷非常了解,所以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为了通过考试通常需要准备特别长的时间。
伦敦大学有一个研究神经系统的科学家,他对当地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观察他们大脑内部的核磁共振的成像,结果发现这些出租车司机的大脑里的海马体跟正常人不太一样。海马体主管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跟空间感、方位感有关的信息主要储存在海马体内,所以这帮司机的海马体特别大,有可能是因为要经常记忆各种路线有关系。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们把伦敦出租车司机和公交车司机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做了对比,结果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明显更大。公交车的司机的海马体不够发达因为固定线路不需要记忆路线。实验进行到这儿也没有完全排除幸存者偏差,所以需要再设计一下研究。可以去追踪参加出租车考试的人,看看成为正式的出租车司机之后的海马体跟当初没有做出租车司机时候相比,看看有没有变化。所以科学家就经历了一个长达四年的跟踪,结果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是一年比一年大。这就说明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能力如果经常用得到的话,就会发展成一个专长,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天赋。这个结论说明大脑的适应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身边的某些现象就能反映这个结论,比如盲人都是通过触觉去阅读,经常阅读盲文就会导致他们的触觉会被锻炼得特别敏锐,而且能够听到很多普通人不太在意的细节。
科学家也用核磁共振扫描过盲人的大脑,视力正常的人看一段文字,大脑皮层负责视觉的区域就变亮了,当盲人用手指触摸盲文的时候,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域也被点亮了,这就说明大脑会重新分配各种神经元的路径。所以盲人的听觉、触觉并不是天生就高人一等,很明显是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长。当涉及到某一项技能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天赋”这个词,任何的技能都是后天环境对大脑产生一种刺激,然后大脑做出一种适应的变化,被我们误认为是天赋。以前在《异类》里有一个例子,在加拿大冰球联赛里面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发现1~3月份的运动员比10~12月份的运动员多,尤其是很多巨星,所以好多人联想1月份是一个盛产巨星的月份。其实是由教育体制决定的,因为加拿大选拔冰球运动员是从青少年阶段开始的,孩子要从小进入体育学校学习,中国规定9月1日入学,而加拿大是1月1号入学,只要12月31号之前的孩子都能达标,而1月份出生的孩子就只能等一年才能入学。这样班上最大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大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在体育赛场上,对一个孩子来说,大一岁就意味着身体发育比别人要快一步,所以年龄大的孩子很快在这项运动上就建立了一些自信。老师、家长就会给一种反馈,告诉孩子很有天赋,渐渐的孩子也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运动员,久而久之这种正向循环的结果就是真的会在这项体育运动上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
这个例子反映了我们相信天赋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正向影响,那天赋会对我们有负面的影响吗?当然是有的,比如一个孩子看上去笨手笨脚的,那么家长就会认为他没有搞体育的天赋,所以很多事就不让他尝试了,渐渐的孩子真的就变成一个在体育运动上毫无天赋的人,这是一种负向的积累。上学的时候流传着一个谣言:女生特别不擅长数学,天生的数理逻辑感差。科学实验做过对比实验,男生女生接受同样数理逻辑只是的时候是没有体现出根本差别的。但是这种女生不擅长数学的信念确实起了一个非常大的负面作用。一个女生周围的环境永远都是这种声音,做数学题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说是因为没有天赋。这会影响女生信念,认为做不出数学题归因于没有天赋。很多人觉得自己特别平庸,没有才华,其实就是深陷“天赋论”之中,“天赋论”会毁掉我们很多可能性。“一万小时定论”仍然是一种谬误,主要原因是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一万小时理论来源于安德斯·艾利克森做过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甚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正本清源。他当时做的研究是:拉小提琴的人要想成为行业顶尖大概需要训练多少小时,比较优秀的话需要多少小时,比较普通大概需要练习多少个小时。其中成为行业顶尖大概花了一万个小时练习,所以就有了一万小时理论。后来把这个理论延伸到了任何领域,实际上不同行业需要的练习时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35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演员。当这个结论被无限延展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谬误。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如果放大不得当,就算努力训练一万个小时也不会有任何的提升。真正让一项技能得到快速提升,让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呢?
2